2月4日,迎来立春节气,此时大地开始解冻,蛰虫逐渐苏醒,万物复苏的春天即将到来。
一候东风解冻:初候,暖气流东移,气温回升使大地解冻。春风送来了暖风,这温暖不单是春风本身的和煦,还包含着一种讯息,即春天来了,大地开始解冻,万物即将苏醒。
二候蜇虫始振:冬天藏在洞里的虫类,因为天气的变暖,土地变得松软,因此慢慢地从洞中苏醒过来。
三候鱼陟负冰:河里的冰开始融化,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,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,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。
躲春
躲春,就是躲避立春节的意思。在传统民俗学上,立春这一天,冬天天气交接给春天,刚从冬天走过来的部分人群,不适应新的春天气场产生不利的影响,这种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一整年,因此,必须躲避这一天以适应新的春天气场。在民间,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与忌讳,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方法与习俗。
打春
打春,这里说的打春,与躲春恰好相反,是迎接立春。作为廿四节气之首的立春,曾是隆重的岁节。在旧时,人们在立春前一天用泥土做成春牛,立春日用红绿鞭抽打,称为“打春”。意思是“鞭打春牛迎立春,祈福来年五谷丰登”。
咬春
咬春,意为咬定春天不放口。全国多地在立春这天有吃萝卜的习俗。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“立春咬得草根断,则百事可做”的话,萝卜属草本植物,买个萝卜咬断“草根”则百事可做,谓之“咬春”。这一日,再穷的人家,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。也有咬“春饼”的,老北京人在立春这天吃春饼谓之“咬春”。
适当运动
吸纳清气唤醒阳气
立春是万物复苏的开始,人的身体和情绪也会不知不觉发生变化,这也是中医理论中“人与自然相应”的表现。俗话说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”,其中,春与五脏的“肝”相应。肝主筋、主藏血、主情志,喜调达,恶抑郁。春季养生,一定要关注与肝胆经及其功能相关的因素。
春季养生应注重运动。《黄帝内经》指出: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,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,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,以使志生……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肝……”意指春季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,早些起身,披散开头发,解开衣带,使形体舒缓,放宽步子,在庭院中漫步,使精神愉快,胸怀开畅,保持生机。
身心愉快
调整作息早睡早起
《黄帝内经》提到: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,肝气内变。”经过一个冬天的收藏,立春以后气温逐渐升高,万物复苏,外界属于这种生发向上的环境,人体的肝脏在这个时候波动是比较大的,肝火比较大,情绪波动也会比较大。
在日常生活中,要学会精神放松、宽容、乐观,同时多从事户外活动,登高望远,踏春游玩,以排解孤独、愁闷的情绪。还可以通过多晒太阳等调养情绪的方法,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,从而达到人体脏腑功能正常运行的目的。立春后,万物欣欣向荣,这时可适当调整作息,早睡早起。
饮食清淡
按摩穴位疏肝理气
在饮食调养方面,也要考虑春季护肝和阳气生发的特质,适当多吃一些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:如油菜、香菜、韭菜、洋葱、芥菜、白萝卜、茼蒿、大头菜、茴香、白菜、芹菜、菠菜等。
立春开始,万物生发,阳气经过“冬三月”的闭藏,难免有些怠惰了,这个时候,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或者艾灸,让阳气“苏醒”过来。
人随春好
春与人宜
愿一切美好如期而至
你我共迎春暖花开
▲制图/桂颖
出品:《小康》影视中心
监制:张晴、龚紫陌
视频策划:李旭颖
视频制作:詹佳祺
海报制作:桂颖
责编:武金洋
校对:田苑淯颖
审核:王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