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蛰,又名“启蛰”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。汉代孝景帝名启,为避讳其名改为“惊蛰”,一个“惊”字改出了春雷惊醒万物的意蕴。惊蛰一般在3月5至6日,今年惊蛰交节是在北京时间3月6日4时36分,这一时刻,太阳正好运行到黄经345°

  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言:“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,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惊蛰代表了“生”的寓意,更是大地真正意义的复活!

  春雨至,春雷响,惊醒蛰伏了一整个冬天的昆虫。在现代气象学的解释里,惊蛰时节气温上升,逐渐增强的暖湿空气与冷空气激烈对峙,强烈的对流形成积雨云,所以此时多雷雨

  到了惊蛰,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季节。唐诗有云:“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田家几日闲,耕种从此起。”惊蛰除了代表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,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与养生秘诀……

  惊蛰·习俗

吃梨

  中医学认为,梨子性寒味甘,有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的功效。

蒙鼓皮

  响雷,是惊蛰的重要特征,天庭有雷神击天鼓,人间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。祈求新的一年,凶邪退散、诸事大吉。

打小人

  “打小人”驱赶霉运,人们用小棒槌等物拍打纸公仔,寓意赶跑小人,终年便不会再有什么霉运。

  惊蛰·养生

  惊蛰捂一捂身体赛老虎!初春养生从捂开始:

  头颈捂一捂,上身全暖和

  春捂时第一个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头颈,这样可避免因头颈受风寒带来的不适,如头痛、头晕、颈肩胀痛或感冒、气管炎等。外出时可戴帽子或系一条围巾,不宜过早穿低领或V字领上衣。

  手腕捂一捂,心脏好舒服

  春捂时第二个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手腕,因为手腕上有我们心经对应的神门穴,按照中医的理论来说,我们体内的元气循环会在神门穴经过、停留。如果元气循环得顺畅,身体就好。所以说让神门穴保暖就能让我们的心脏更加健康。

  七分袖与九分袖的衣服这个时期最好不要穿着,尤其是老人,外出活动时尽量在外套里穿一件袖口能达到拇指根部的长袖毛衣,或是戴上一副筒儿稍微长点的手套。

  腰腹捂一捂,下肢不麻木

  第三个需要保暖的地方就是腰腹,这是因为人的阳气以肾为本,肾居于我们的腰腹部,那么一旦有风寒侵入人体,肾中的阳气就会被困于下部,我们腰部以下的循环就会受到影响,这个时候,就容易出现下肢麻木,疼痛、腰膝酸软等问题。

  除借助衣服保暖外,也可通过按摩温暖腰腹。双手交叉快速揉搓,直到把手掌搓热后,把手掌直接捂在腰两侧处,同时双手按顺时针按揉即可。

  小腿捂一捂,脑袋不痛苦

  最后需要保暖的地方是我们的小腿,尤其是小腿外侧,这里也是保护阳气的地方,有些人在寒冷的天气里会出现头痛等症状,正如老话所讲“寒从脚起”,所以“春捂”宜下厚上薄。

  当然,春捂也是有时间性的,当气温持续稳定在15℃左右的时候,可以适当地减少衣服,结束春捂,另外,还需要注意的是,年老体弱或素体阳虚之人,在春捂时节也要进行适时的锻炼,以及调养情志,这样,我们才可以健健康康。

  惊蛰过后补“阳气” 宜夜卧早行

  春三月,宜夜卧早行

  中医学上,以四季配五脏,春季属肝脏,中医很早就提出“春宜养肝”的说法。春季应保持肝脏的生理功能,以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。如果忽视了护肝养肝,易影响健康。诸如流感、流脑、水痘、带状疱疹、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,因此要注重养生,提高免疫力。

  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。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。夜卧早行,广步于庭,披发缓行,以便生志。”其意是,春季万物复苏,应该早睡早起,散步缓行,可以使精神愉悦、身体健康。这概括了惊蛰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点要点:早睡早起,睡前用热水泡脚,并按摩足底涌泉穴,可促进睡眠。晨起可站在阳台或窗前,充分舒展身体,微睁双眼,凝视屋顶,然后双眼微闭,将双手搓热,捂在双眼上片刻,反复21次,可以保养眼睛,防止春天眼睛干涩。白天多到户外晒太阳进行日光浴,可以养人体之阳气。

  多吃升发阳气之食物

  “惊蛰时节的饮食调养同样是主要以‘春夏养阳’为原则”,广东省中医院肝病专科主任医师池晓玲建议,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,如韭菜、菠菜、荠菜等,但此时正值仲春,肝气正旺,易伤脾,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,多吃大枣、锅巴、山药等甜食以养脾,可做成大枣粥、山药粥。具体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。

  出品:《小康》影视中心

  监制:张晴、龚紫陌

  策划:李旭颖

  视频制作:詹佳祺

  海报制作:桂颖